业外资本热投汽车
对于汽车行业,中国的烟草大王———红塔就更是外行了,但红塔还是选择了造车,并且基本上完成了从重型车向家庭型车的转变。
8月1日,由云南省自行生产的首批多功能家庭微型轿车“幸福使者”在一汽红塔装配线正式下线,而同一天占地307亩的一汽红塔乘用车生产基地在云南破土动工。
和造烟的红塔一样外行,2003年生产电池的比亚迪用2.54亿港元巨资收购秦川汽车77%的股份入主微型车“福莱尔”。比亚迪入主秦川后就开始大刀阔斧地造车,半年内接连推出了四缸的福莱尔0.87L和1.1L两种车型。据悉今年年底前,搭载1.3L和1.6L的福莱尔也将问世。
在诸多国际巨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进入汽车行业的同时,国内资本市场的大鳄德隆、格林柯尔也开始构造自己的汽车王国。8月底,德隆的猛将———湘火炬发布公告称,有意收购航天华晨,有人分析这是德隆进入轿车行业的信号———因为航天华晨旗下的三江雷诺现在正在等待重组。之前记者采访湘火炬董事会秘书张英姿时,她表示:“要以汽车行业为发展基础和主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拓展国际销售通路及网络,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产业集团。”
在德隆构建自己的汽车王国时,资本市场的另一大鳄———格林柯尔也开始行动。
它正在与原来中国最大的客车生产商扬州亚星接触,要借客车进入汽车领域。
汽车投资是否过热?(专家发言)
经济学家认为,汽车不是聚宝盆,它更像一个无底洞,而且汽车需要的资金量较大,几个亿、几十个亿都可能会打水漂,这已经从广州标致的失败和神龙的前期亏损中得到验证。
国家有关部门在今年也出台政策,表示包括汽车在内的几个行业存在投资过热的问题。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认为,汽车市场需求存在很大的波动性,如果不考虑市场风险安排投资,势必会造成“投资热”,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
但也有专家不同意这种说法,商务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马宇就认为,中国现在的车价是国外的近两倍,利润是世界其他国家的几倍以至几十倍,国际资本在中国控制新的整车项目时,大规模地加大中国的投资,“这些跨国公司当然不是和中国有多深的交情”,而是看到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前景。既然如此,“中国的资金往汽车里投就不足为奇,这正说明了中国资本也和跨国公司一样聪明”。
[上一页]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