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汽车动态 / 评论
2003年大众产品战略:“重”上海“轻”长春?

出处:pcauto
责任编辑:qing

[03-2-24 17:18] 作者:财经时报


  成本控制,重头戏

  据悉,未来5年间,大众用于两个中国合资公司的设备和生产的改进,营销网络的建设以及零部件供应体系的重构上的费用,将在每年6亿欧元(总计30亿欧元)左右。

  现时,大众中国制造的轿车虽然在价格上高于海外市场,但是与欧美市场相比,零部件采购成本却要高出40%-50%。行内人指点:零部件采购成本已占到大众两个中国合资公司60%-80%的经营成本,所以,在产品战略就绪之后,成本控制战略必将是它的来年重头戏——1月28日,由中国一汽、上汽和大众三方共同投资的一个合资变速厢厂的开业,就是这场戏剧的开始。

  同时,大众正在着手研究把中国的业务与它刚刚成立的东盟业务进行结合,所有东盟10国都将获得均等的供应商机会。这意味着大众在努力地冲破在中国进口零部件上的那些障碍。


  “这些障碍大多数来自政府和两个合资中方的阻力。因为,他们要保护国内幼稚的零部件工业。”大众集团全球董事兼市场营销主管的毕希霍夫博士报怨道,“但是,WTO意味着进出口双方的开放。因此中国政府必须在零部件进口上做出让步,这样才能有整车出口的可能。中国不能两个好处都沾边。”

  这位公司高层向媒体预料:零部件采购成本大降后,中国作为大众亚太区最大的出口基地的目标,其进程料将大大加快。“3-5年之内,大众的整车出口就将达到一个可观的规模”。

  汽车金融,等待许可证

  如果大众的汽车金融服务许可证如期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复,那么,它将成为大众2003年在华的又一棵摇钱树。根据经验,当整车制造业利润由于竞争降至3%-5%时,汽车金融仍能保持30%以上利润,尤其在头几年。

  大众金融服务1998年即建立在华办事处,去年底向当局申请开业执照,预计2-3个月后即可拿到手,并正式开业。有意思的是,大众在泰国、新加坡都与当地伙伴成立合资企业做金融,但在中国,大众态度坚决:必须建立自己100%控股的金融公司。据说,不是大众不愿合作,而是与一汽、上汽等的财务公司谈判多次后,始终找不到共同的利益点,最后才决定单干。

[上一页] [1][2]

发给好友 投稿给我们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相关文章:

·销售后退 去年德国大众纯利润下降11%!
·德国大众态度模糊!否认召回85万辆故障汽车
·大众今年在华将推五款新车 新车型大曝光
·原上海大众总经理南阳出任吉利集团副总裁
·大众获奖连连!Polo荣获年度最佳风云车
·一汽大众将产奥迪A4 4月上海车展前上市
·上汽:通用和大众合资企业一月销量创纪录
·为减少库存 德国大众两家工厂将停产两周
·大众汽车将召回2001至03年出厂的多款轿车
·POLO 1.4升发动机有缺陷 厂商要召回
汽车搜索
栏目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