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汽车动态 / 业界评论
中国汽车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出处:pcauto
责任编辑:bear

[02-12-11 10:56] 作者:刘世锦/国研网


  开放中逐步融入汽车产业全球分工体系,将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净出口作为中长期目标。改变以往汽车产业链配置局限于国内(甚至一个地区之内),主要依赖国内市场和国内资源的思路和方法,分阶段地逐步融入汽车产业的全球采购、制造、销售、研发体系,合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放弃全面替代进口的目标,在整车上有进有出,集中力量发展具有市场和资源优势的部分产品,同时适当进口国内不生产或不具有优势的另外部分产品,主要是高档车。由于中国的汽车市场广大且处在成长期,能够支持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的大规模整车组装生产,并显示出良好的规模经济性。但在一个适当长的时间后,有国际竞争力的整车产品出口较快增长是完全可以期待的。加入WTO后将放弃零部件国产化率的要求,部分零部件寻求境外采购,同时,国内有条件的零部件厂商要尽快向全球供应商的角色转变,逐步进入零部件国际贸易量加快增长的阶段。在中长期,力争实现汽车产业在开放度相当高水平上的净出口,并逐步提高其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这将意味着中国不仅是最大的汽车潜在消费需求国,同时也是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加工制造国。

  以中低级别家用车为重点的中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首先着眼于适应中国汽车市场起步阶段的需求。在这一阶段,家用车是市场需求的重点,其中需求量最大的又是中低级别的家用轿车。其次,实施这一战略将有利于新企业的进入和竞争力的培育。中低级别的家用车对企业在技术、管理、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要低,或者说进入障碍较小,这一点对内资或内资为主的企业是一个难得机遇(也许是最后的机遇)。当然,中低级别的汽车并不意味技术和质量上的“低档次”(所以这里使用的是“中低级别”而非“中低档”的概念)。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企业发展,在中低级别家用车上提高技术和质量的潜力也很大。第三,如果中国在中低级别家用车生产上形成较大规模并具备一定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与中国相近的新兴国家市场上将会赢得较大机会。

  面向全球市场的零部件工业重组。一方面,我国零部件企业受国内整车高国产化率配套政策的影响,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在企业组织形式上,普遍采取零部件生产与整车生产集中于一个集团,零部件生产主要满足本集团内部整车生产需要的方式。于是,零部件企业大都存在着批量小、成本高、技术开发能力低等问题。零部件工业重组的第一阶段目标,是改变目前受企业集团和地域限制的状态,使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转变为全国性的供货商。在此基础上,第二阶段目标是积极参与跨国重组,借助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和销售网络以及零部件企业的自身努力,使一批有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逐步扮演全球供货商的角色。在中长期,中国的零部件产品进出口额占其总额的比重应高于整车产品。在此过程中,零部件企业数量相对减少,以模块化、系统集成为特征的零部件大企业将有所增加,国际上的零部件跨国公司和国内有潜力的零部件企业都有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

  分阶段向产业增值链高端过渡。从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角度看,汽车产业后期国家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进口、KD组装、引进技术和规模生产、趋于成熟4个阶段。目前中国的汽车产业基本上处于兼有第二、第三阶段特征的时期。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增值能力,应当成为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始终关注和追求的目标,但总体上要遵循分阶段向产业增值链高端过渡的规律。与大国市场为基础的大规模生产,将会使跨国公司部分研发能力向中国的转移成为合理选择,特别是满足中国市场特定要求的研发会受到更多重视。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也会加快技术转移的速度。其次,与优先发展中低级别家用车战略相一致,应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上率先突破,形成一定优势;同时,随着零部件企业的重组,应加快提升其技术开发能力,在部分零部件产品的研发上形成国际竞争力。再次,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成熟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研发人才的成长和成熟,国内的汽车研发力量将更多地介入全球汽车研发分工体系,并成为其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上一页] [1][2][3]

发给好友 投稿给我们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相关文章:

·谁来告诉我一个真实的车市?
·大众在中国开始偏向上海大众
·如何看待当前国内“汽车城热”
·中国将提前进入私人用车阶段
·中国将成世界汽车业重要组成部分

汽车搜索
栏目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