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结盟本田
“东风将与日本本田进行合作,成立一家新的汽车合资企业,生产中高档轿车。”4月25日,武汉市政府一官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作为汽车三大集团之一,没有大张旗鼓参加本届车展,而是加紧与日产的谈判,尽快成立合资公司。“这也算是对沉默的一种回应吧。”这位官员意味深长地说。
该官员透露,为达到与本田的合作,东风先是将旗下武汉万通公司价值1000余万美元的生产设备,以4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武汉工业投资公司。然后,武汉工业投资公司再转手给民企浙江中誉集团(以下简称:中誉),以1亿元的价格注册了武汉中誉汽车有限公司,(其中中誉8000万元,武汉经济开发投资公司1500万元,武汉轻型汽车公司500万元),欲在武汉开发区征用土地500亩,建立新厂房。经过这样的操作后,东风与本田将利用武汉万通现有厂房,组装生产5000辆高档吉普车,并最终达到24万辆轿车的生产规模。但具体到双方成立合资公司的其他事宜,他并没有进一步透露。
来自东风公司总部的信息表明,此次东风与日本本田的合作在数月之前就已经开始,因为一直没有具体的进展,双方都不愿意对外公布。有消息称,东风公司参与此次合作的主体为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风汽车上市代码:600006),但该公司并没有就此做过多的说明。
在万通原有600亩厂房的基础上,东风本田又征了600亩地作为新厂房。有知情人士透露,东风高层将与本田的合作,看成是打造东风的第二个“神龙”。
按照这位官员的分析,将来东风与本田成立合资公司后,将直接利用东风公司与日本本田在广州成立的合资公司的发动机,在零部件上将利用东风公司在湖北十堰和襄樊的基地。
东风汽车公司与法国PSA加强武汉神龙基地;借雷诺·日产联盟之力扩大中高档乘用车与商用车的优势;此次与日本本田合作后,东风的乘用车又加重了筹码。这样的手笔不仅可以盘活东风的老基地,而且也可以增强东风在三大集团中的话语权。
万通隐退
相对于武汉万通,这只是一次简单的“动作”,仅仅可以宣布它的多舛命运成为历史,但对于东风,却是了却了已久的心愿。
武汉万通成立于1993年,由东风汽车公司(含东风武汉轻型汽车公司)、香港永升发展有限公司(台资)、韩国现代汽车公司、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武汉市汽车工业公司共同投资组建,注册资本为2800万美元。其中最大股东为东风公司占有30%股份,现代持有21.4%的股权。
据东风公司参与该项目的一位人士透露,进入中国仅稍晚于德国大众的韩国现代,本想借助万通平台,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力,近距离侦察中国市场。以便适时发动攻略,最终实现与东风汽车的联合,共同建造年产30万辆轿车生产基地的目的。而让现代备感失望的是,万通在中国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从1996年生产以现代H100为原型生产的WTQ6471(V)豪华型商用车开始,历经7年市场征程,万通的总销量只有6万辆。而几乎与它同期投产的东南汽车,仅去年就销售了4.7万辆,今年目标直奔10万辆、销售收入100亿元、利润10亿元。与现代当初把万通打造成年产30万辆轿车的目标相比,则更是差之千里。
处境本身就尴尬的现代汽车,曾遭到东风的“劝退”。东风的这位人士还表示,其实东风公司在4年前就计划将总部搬至武汉,并打造第二个轿车生产基地。在这一战略布局中,由于现代汽车拥有万通21.4%股份,成为东风实现该计划的最大障碍。所以东风一直希望现代汽车出让万通股份。
时间拖到2001年底,现代汽车在退出江苏“悦达”项目的同时,也全身退出了万通,并将其所持有的股份有偿出让给东风,成就了东风再次布局的心愿。
4月中旬,在庆祝武汉开发区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十周年前夕,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明先透露:“未来三五年内,开发区有望年产60万辆乘用车,成为全国最大的乘用车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在开发区内的神龙公司去年生产规模达8万辆,十五计划扩展形成年产30万辆轿车的能力。有知情人士分析,剩余30万辆轿车的重任则自然落在了东风与本田的合作肩上。
如此一来,东风在广东布局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惠州基地向风神靠拢,东风本田发动机承担新公司的发动机,此外还有深圳风神提供后援。这一着,不仅可以增大东风在广东的力量,而且可以构筑武汉总部的围城。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虽然此前广州本田将并入东风公司的说法都竭力否认。但在这次合作后,广州本田的去向将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