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绥新:首先,所谓的“第三合作伙伴”,至少在目前是毫无根据的说法。当然,在中国,两个大众目前都面临着产能不足的问题,所以,我们正在考察、研究扩建产能的问题。而扩建产能只能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改进现有产能,我们正在积极实施;二是再建一个新工厂,这也正在考察阶段,目前还没有最后做出决定。需要澄清的是,再建一个新工厂,并不是德国大众的一个新合资项目,因此,也不存在“第三合作伙伴”的问题。这个新工厂将由现有的两个大众出面组建,是扩建两个大众产能的途径之一。至于新工厂的选址,现在还没有定论。
年初,我们考察了北京,拜见了刘淇副市长,但主要是为了探讨大众与中方就2008年北京奥运会展开全方位合作的事。其中谈到了在北京建大众生产厂的问题。目前,我们在全国各地的考察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这里,我只能说,不排除在北京建厂的可能。
《中国经营报》:去年,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呈现出让人难以置信的增长,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人们对汽车市场的乐观预期所致。请问,大众与中方的合作,今后是否有突破50%股权比例限制这一乐观预期?您如何评价大众在中国所走过的合资道路?
张绥新:需要说明的是,关于50%股权比例的限制,并不包含在中国政府与世贸组织签署的补充协议中,即:2005年后,中国政府并不是必须出让手中的部分股权给予大众,以使大众在两个合资企业中的股权超过50%。我想,具体持股比例如何,双方届时会做出理智的选择。
关于两个合资企业,我们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做强它们,即:上面我提到的至2007年,在中国全部大众品牌的汽车产量要超过100万。其次,每引入一个新产品,我们都要做好、做大;第三,两个大众在一切可能的环节,如采购、销售等,要加强合作,实现规模效益。如:一个整车生产厂,实现30万辆的产量可达规模效益,但一个零部件生产厂,就要达到300万,才能有规模效益。现在,在采购零部件环节,两个大众虽然已部分地实现了联合采购,但仍有问题需要改进,这主要是因为中方的股东不同。目前,两个大众共用的零部件厂商占我们整个的零部件厂商的30%,约500家。
注:请作者与我们联系PCauto@PCauto.com.cn
[上一页]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