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价值1万美元的小轿车,用品服务商可以用音响、计算机、DVD 等“武装”到9万美元。目前我国汽车的保有量已达1600多万辆,但汽车用品行业的介入程度还不超过50%。
国内市场汽车消费的快速持续升温,为汽车用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商机,国内外企业争夺市场端倪渐显。专家指出,今后中国的汽车用品行业将朝着连锁业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根据跨国公司的普遍预测,到2010年,中国汽车年销售量将超过400 万辆,到2015年将成为仅次于美、日的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目前,国内汽车用品行业正面临着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广州伟达汽车服务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张重德告诉记者,仅今年前八个月,该服务中心就为1000多辆车做了粘贴防爆膜服务,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在北京,一些从事汽车贴膜、隔音、装音响和天窗改装等业务的公司,生意也格外兴隆。
不久前召开的首届中国(广州)汽车用品展览会,引来了莱福、松下、阿尔派、先锋、JVC、歌乐等国外数家汽车用品厂商,这一趋势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中国“入世”向国外汽车服务商敞开了大门,一些动作快的国外企业已经开始在中国“排兵布阵”。如美国一家汽车养护中心通过中国的合作伙伴,在北京、山东、江西、江苏等十几个省市开 设了加盟连锁店,并雄心勃勃地制订了一个加盟发展100家汽车养护中心的计划。
据了解,汽车用品涵盖范围很广,既包括车载电话、办公系统、交通信息和行车向导系统等高端车载系统、公共信息系统和软件系统,也包括多媒体音响、电视、电子游艺等汽车娱乐系统,还包括内外装饰、防盗装置等汽车配件和汽车饰品,以及防爆膜、润滑油等普通汽车养护用品。它贯穿于新车销售、售后服务、零部件销售、二手车经营等各个方面,市场领域十分宽阔。据国外有关资料,汽车制造商向用户提供价格1万美元的小轿车,汽车用品服务商可以用音响、计算机、DVD设备、通讯设备等把这辆车“武装”到9万美元。目前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达1600 多万辆,但汽车用品行业的介入程度还不超过50%,未来发展潜力极为可观。
面对即将出现的市场激烈争夺,目前国内这一行业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服务体系,主要表现为缺少行业标准,从业者素质良莠不齐,市场品牌、价格混乱等。与发达国家完善配套的服务相比,国内汽车用品经营基本上还处于“摆摊 ”的水平,规模化、专业化程度明显落后。即使在汽车用品行业比较发达的广东、浙江、福建等省,目前也还是以批发商为主导,采取的主要是零售店的经营方式。以批发为主的经营方式最致命的弱点是销售网络松散、短线行为强、经营成本高、缺乏品牌支撑。
为此业界指出,应对入世挑战,国内汽车用品行业必须把连锁业和国际化作为发展方向。
在发达国家,汽车用品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如日本皇帽公司及另一大型连锁企业,在日本占有的市场份额以及经营优势都是其他零售店望尘莫及的。这两家公司拥有1000多家店面,小至500平方米,大至数万平方米。生产商只要把产品投放到这两家公司,就可覆盖全日本市场,不需要批发商的中介作用。
专家指出,连锁经营有以下优势:宣传投入少,可以借助主店的品牌扩张;更贴近消费层;可以争取到更低的产品价格;可以取得产品的代理权;可以得到厂商更多的保护性支持。采用代理的方式进行连锁化经营,还可以借助产品资源编织紧密的销售网络。代理商是集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于一身的角色,代理商取代批发商是必然趋势。
专业化和国际化代表着汽车用品行业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前者是这一行业复杂的产品技术类型所决定的,是未来市场细分的必然结果;后者则与整个汽车产业涌动的国际化潮流相吻合。目前广东、浙江、福建等省的汽车用品企业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生产基地,同时国内企业具有产品更新速度快、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如果政府和行业组织能够积极引导,则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