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购车指南 / 车市行情
 
一汽如何平衡丰田、大众关系

出处:pcauto
责任编辑:robert

[02-9-24 11:43] 作者:陈映璇/财经时报


  据说,大众在中国一汽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得每一任大众的各级中国经理在回国述职时都可以傲视群雄,而且任期满回国后都能得到升迁。

  合资软肋:研发和技术中方失语

  但是,面对一汽-大众的成功,一汽集团掌门人竺延风笑得却不能像大众总裁一样灿烂。“大众绝不是救世主。”一位一汽董事说,“对于一汽集团来说,51%的控股权有时就好像是虚设,因为,实际上是谁掌握技术,实权就掌握在谁手里。”

  为了保证轿车质量,德国大众在长春一汽对技术研发采取了严格的控制策略。一汽对所有大众产品没有更改权,所有国产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得经过大众方面的批准。

  “我认为,我们的汽车工业合资道路走入了误区。”一位一汽的高级工程师对《财经时报》埋怨道,“在合资企业里,不是中方的技术人员不行,而是根本没有机会和舞台去实践。没有亲身实践,中国何以形成自己的研发力量?”

  “实际上,在关于是否坚持大众的全球质量标准的问题上,从建厂开始直到现在,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张绥新博士日前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也同样表示。

  竺延风的烦恼是中国汽车工业整体面临的烦恼,新产品是汽车企业的生命线。但是,所有一汽-大众正在销售的产品显然都不是一汽-大众自己的产品,而是德国大众公司或者德国奥迪公司的产品。想要获得合同以外的新产品,办法只能有二:一,出钱买生产许可证,据透露,一汽-大众在获得奥迪A6的生产上,就向德国奥迪公司支付了2亿元人民币的生产许可证费用;二,在日常管理上作出妥协,比如,提高德方管理人员工资、增加德方管理人员比例、允许德方人员管理合同中本属中方管理权限的部门如采购和销售等。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在谈判席上中方利益的损失。“德国大众是生意人,总希望自己赚的钱越来越多。所以它想要独资管理、控股管理这些都是毫无疑问的极正常的心理。”一位一汽集团高层人员表示,“问题是,在谈判席上,中方往往没有什么砝码,因为,一提后续车型,中方就没有话了。”

  丰田制衡大众 一汽话语权顿变

  但是,在一汽丰田的签约仪式上,我们已经感受到在合资公司组建中,中方话语权力量的改变。

  “不是我们想在中国生产什么车型,现在都能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的。”8月29日,面对媒体对丰田过去行为的责难,一改15年前“毫无兴趣”的傲慢态度,丰田汽车株式会社社长张富士夫似有一些苦水要倒。

  “丰田是拼命主动往里挤进来的。”一汽集团某高层表示,“所以,这次表现得十分爽快,一口气就给我们签下了9个产品的全线车型的生产合同。投资规模也是一汽合作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丰田是动真格的了。”

  的确,对丰田来说,再不动真格恐怕就没有机会了。眼看着大众、通用在中国杯满钵盈,连自家小兄弟本田都金钱滚滚入账,而日产和PSA也已圈地播种。作为世界第三大车商,丰田能不急吗?据记者了解,丰田与一汽的结合有浓重的政府包办色彩。据介绍,此前,丰田在中国的最大项目就是天津8A发动机。虽然有天津丰田整车项目已经签约,但是,丰田对欠了一屁股账的天汽集团十分不满意,对这个整车项目一直都很犹豫。后来在政府的参与下,天汽并入一汽,等于一汽帮天汽还了账,管理水平也得到提高,这下“丰田就来劲了”。

  尽管一汽与丰田的结合有很多政府的因素在内,但是,对一汽来说,仅从话语权力量的转变来看,就是一个极好的突破。如果在一汽、丰田双方的谈判中在技术培育、销售渠道方面一汽集团还能有所斩获,那就可谓收获颇丰了。

  不管怎样,下一步,留给竺延风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可能就是:在一汽的未来发展架构里,在大众、丰田间该如何掌控,看来,竺到了要开始练就一身制衡术的时候了。

[上一页] [1][2]

 



相关文章:

·上海大众POLO1.6上市
·丰田在加拿大扩军
·标志206在欧洲赶超大众高尔夫
·一汽-大众“以用户满意为中心”战略巡礼实施
·丰田轻货生产基地落户泰国

汽车搜索
栏目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