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面临转折关头?
从委曲求全“借腹生子”到两年间10万辆汽车下线,“黑马”奇瑞曾经是中国汽车界的一个鲜活神话,其低价切入“虎口夺食”的市场策略屡试不爽。
但非议正由此而来。当消费者们为奇瑞车的价位鼓与呼时,关于奇瑞车低价原因的质疑就没有中断过。其中说法之一是咬定奇瑞车“抄袭”某某车型,以所谓“侵犯知识产权”为代价而减免了大量研发费用,另一种说法则针对奇瑞质量,指责其零部件质次自然价低,因此可以降低成本入市“搅局”。
一位退休多年的汽车业元老表示,最初进入中国的汽车巨头们原本没把奇瑞、吉利这样的厂商放在眼里。但现在它们已经今非昔比,尤其在经济型轿车领域已经有了一定话语权和影响力,竞争对手自然就不会放过了。“奇瑞和吉利都需要认真研究一下新形势,对具体策略作出相应调整,希望它们都能够顺利度过转折期。”
其实不独奇瑞和吉利近年来“空降兵”来去频繁,前不久华晨也传出其主管营销的高级副总裁周勇江去任的消息。那么专家如何看待汽车业的人才流动现象?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对汽车问题关注颇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
他分析认为,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非常迅速,新进入者众多,其中尤以民营企业为最。从汽车业人才流动方向来看,一般是从大中型主力企业流往中小企业或新进入的企业。但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当新进入者在快速变化的市场面前一旦遇到危机或棘手问题,就很容易更换原本寄予厚望的管理者。再者,新进入者开始大都求贤若渴,以致人才流动加速,但有时也会“饥不择食”,企业遇到转折关头,管理者有可能就不适应。
北京一位新购奇瑞QQ的车主白小姐则告诉记者,“没有奇瑞这样的厂家,我们买车不定要吃多大的亏呢!不管奇瑞公司谁上谁下,我们可不希望奇瑞自己搞内耗,不然QQ以后的保养维修还指望谁呢?再说也不能让那些贪心厂家偷着乐!”(中国经济时报)
[上一页]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