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汽车动态 / 评论 / 媒体聚焦
车市红火也非各个能沾光 倒数36名缺了什么?

出处:pcauto
责任编辑:keen

[03-8-19 9:59] 作者:秦淑文


  上半年,全国轿车总产量为90.65万辆,同比增长95.4%,总销量为86.92万辆,同比增长76.1%。市场形势继续空前利好。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轿车品种全线飘红。据行业资料统计,全国25个轿车制造商在上半年向市场提供了115款左右的轿车。经分析,除了今年问世的款型之外,销量同比增幅在100%以上的轿车有15款,低于20%的轿车有22款,负增长的有14款。为了不无谓地给制造商增添销售压力,记者在此不打算将增幅落后的36款车列出。

  对照增幅高低两端的轿车款型,市场表现的成因相当复杂。品牌年深日久的浸润,较高的性能价格比,新品牌新车型,造型动人,性能出众,等等都可能成为原因。但记者发现,尽管现在少有人呼吁质量的重要性,但分品牌、分厂家、分车型的质量口碑已然形成。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含蓄和中庸为传统特色的国情里,虽然媒体还没有刊登过类似于美国J.D.Power那样的汽车质量市场调查结论,但以人际传播为主的质量口碑,从来就不曾停止过。近几年,市场高烧不退,越来越多的人购买私家车,口碑对消费者购车的影响越来越大。

  价格尽管是撬动市场的主要手段,但要杀伤对手,前提是性能质量彼此较为接近。而从实践上看,由于市场上产品层次、梯级的丰富性、降价的效果难以持久,往往招致的是价格链式反应,受益具有普惠性。不论是从上半年各款型轿车的增长幅度看,还是从市场占有率来看,质量口碑不好的轿车,尽管价格相当低,也不能使其一跃冲天,抢掠到让人眼馋的市场份额。

  “买××,修车要排队”,这是记者前不久听到的一种押韵的顺口溜式“口碑”,其含义当然不是说厂家设置的修理点不够多,而是指其质量问题太多。再稍做查问,口碑不怎么好的轿车,初期质量还算过得去,但一两年之后,有些甚至半年之后,问题汹涌而出。这样三天两头泡病的轿车,带给消费者的将是一份什么样的心境,可想而知。用户给人谈起自己的车子时,会怎么讲,也不难得知。

  说起来,企业家无不知晓,质量无止境。然而,现实却让人觉得,创业成功,市场发烧,凭借某种资源,产品暂时具备了一个或几个卖点,创业过程紧绷的神经顿时松弛了下来,管理层心中充满了满足和安逸感。畅销使管理者产生了错觉:我们已经满足了消费者的胃口,现有的产品已经十分完美,进一步的改进无须着急地提上日程。可怕的事情由此发生。他们忽视了竞争对手的不懈改进,低估了新的竞争对手的实力。

  有人说,我们最缺乏的是体系的能力,更为可怕的是,在建设体系的同时又在破坏体系。好年景时,由于企业处于卖方市场,企业内部在无声无息中涌动着一股浑浊的暗流:管理者个人权益的争夺和绞杀。管理制度受到戕害,实事求是的精神被个人利益所毒化。当创业时,当需要群策群力力挽颓势时,制度的重要性被标榜和推崇;当进入顺景、当企业资源金贵时,专断操作胜过了制度。这种现象无疑破坏了制度的严肃性,在不知不觉中严重地挫伤了多数管理者认真把关的积极性。

  没有人会操心建立产品持续改进制度的事情。其实,各个厂家对自己产品的质量状况心知肚明。他们想了解自己的产品投放市场后的质量表现,并非难事。各个品牌的产品都建有独立的专卖店网络,其中的绝大多数都具有信息收集和反馈的功能。一款车型上,哪些部件达不到设计寿命和性能给用户带来的麻烦最多,特约经销商和厂家应当十分清楚。只要据此统计结果,在配套采购环节建立严格的淘汰制度,产品的可靠性就不可能被打去太多的折扣。问题是,关系和人情羁绊着企业领导人,迫使他们迁就、容忍和接纳弱势产品,迫使他们徇私,迫使他们背叛消费者。中国汽车工业之所以步履沉重,百病丛生,就是因为体制和人情的阻隔实在太大。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列入倒数36名里的车款的制造商,更需紧扣和体会“认真”二字的伟大意义。(中国汽车报)


察看评论详细内容  我要发表评论
作者笔名 简短内容 发表时间
:

[1]

发给好友 专家问答 投稿给我们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汽车搜索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