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圈地”三大隐忧
汽车城的赢利模式似乎是:拼命去向政府争取项目、土地,谁拿到土地这块稀缺资源谁就能生财,造好房子收取场租、物业管理费。所以各地纷纷“圈地”上马汽车销售市场,然而滥建汽车城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业内人士指出,透过汽车销售市场一哄而起的表象,探究其生存模式,至少有三大隐忧:
首先是合法性问题。当一个汽车市场宣称“获准计委立项”,只是证明项目可以运作,而尚未解决土地的合法性问题。某大型汽车市场负责人谈到“立项”时淡然一笑:“你有资金有项目,而且不用政府出钱,一般情况下都会获得批准。立项只是证明你可以干这个事情,并没有具体在哪块土地上干什么事。”立项之后,还涉及到国土、规划、工商、环保、卫生、消防等多个部门审批,现在一些汽车市场的手续是不完备的。
投资2亿元以上的项目要经过省级计委部门审批,占地35公顷以上需要报省政府批,占地1000亩以上更要报国务院批准。各地汽车城一哄而上,这些项目是怎么审批到的呢?业内人士透露说:靠化整为零,将审批的权限缩小到市县一级。杭州市工商局市场处龚玉清处长告诉记者,过去要取得汽车经销资格,成立一家汽车专营公司,必须报请国家工商总局核准,这一规定已经在今年3月被取消,完全放开了。对于开办汽车销售市场,只要市计委批准立项,市土管、规划、消防等部门通过,又有至少500万元的专业市场注册资金,就可以领取市场登记证。
其次,是长久性问题。由于很多土地只是短期租用,导致了不少汽车市场缺少永久用地,经销商不愿也不能作长远规划。1999年新的《国土法》颁布后,新的商业用地审批时间在1-2年,广州突然冒出的汽车市场,是否都已完成手续?据业内人士透露,在珠江新城,有的汽车市场连《市场登记证》也无法出示,有的汽车市场的《市场登记证》时限仅有一年。
最关键的,是赢利性问题。这些拟建的汽车市场不仅要投入巨额的置地成本、建筑成本,而且还要增建许多与汽车销售无关的项目,如跑道等。专家们质疑,动辄几千亩地,上亿元的投入,成本如何收回?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认为,在上马建汽车市场之前,一定要做好可行性分析和市场调查。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汽车销售商都在寻找降低中间环节成本的办法,而我们却在变着花样地不断增加中间环节的成本。
一位广州汽车经销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专卖店一年需要的开支至少400万元以上。而从销售来说,每台车的利润在3000元左右,一些成熟车型的利润只有1000多元,甚至不赚钱。即使每台车利润3000元,专卖店每年也要销售1300台车以上才能“保本”,但现在广州每月售车100台以上的店凤毛麟角。吉利集团汽车销售杭州分公司经理王依青也给记者证实,现在卖出一辆车的毛利润只有2000多元,除去场租、人员开支,所剩无几。目前他在杭州汽车工贸园区有5个车位,如果杭州再开一家大型汽车城,出于同行竞争考虑,他也不得不在那里再设一个点,哪怕仅仅散发些传单也好,但经营成本无疑会大大提高。
[上一页]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