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汽车许可证问题,虽然一直是个公开的“秘密”,但是大家都是心照不宣,公开拿到媒体上讨论,一点秘密不留,今年可是第一次。
中国加入世贸谈判之所以旷日持久,汽车市场的开放是僵持的重点问题之一,而在汽车问题上 ,整车进口又是彼此讨价还价的难点。1999年中美之间达成协议,中方承诺,除整车进口关税逐年降低外,还同意以60亿美元为基数,从2001年起,汽车产品进口额每年增加15%,到2005年全部取消进口许可证。消息传来,汽车界简直炸了锅,异口同声地质问:这60亿美元的进口额是谁提供的?依据何来?是啊,统计数据明明摆着,1999年不过258018万美元,这60亿数字差的也太邪乎了!从1996年到2000年,全国轿车进口量分别只有5.79万辆、3.2万辆、1.8万辆、1.9万辆和2.16万辆。60亿美元进口总额,平均每辆车价以2万美元计算,就是30万辆整车,每年再增加15%,岂不是一入世中国汽车就被冲垮了吗?
到去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专家们又纷纷计算进口车的未来价格,尽管多数认为到2006年也下降不了多少。有的合资企业还声言,那时他们的车价仍比同类进口车低20%。但是进口车商却慌了神,一时间相互比着赛着降价,有的车型居然降价几十万元,生怕降慢了车子卖不出去,砸在自己手里。建国50年来,第一次出现了进口车价争相大跳水的奇观。
但是,进入2002年,进口车非但没有“潮水般”地涌进国门,车商们手中仅有的少量进口车,反倒成了“稀缺资源”,车价不仅不跌,反而一路看涨,消费者感到莫名其妙。慢慢就有人透出消息:这都是让进口车许可证闹的。进口配额中相当大比例被用作进口散件了,进口整车许可证变得无比奇缺,大量进口车呆在保税区入不了关。接着就是炒卖进口许可证的传闻,社会上说得有鼻子有眼,一张证炒到七八万元,甚至有说十万元的,但是却没有一个相关人员出来指证。管理部门声言绝无炒卖发生,同时发文要严厉清查,到现在一个倒卖者也没有抓住。攻之者说有,辩之者说无,“谣言”却没有“止于智者”。
接着又有人提议,干脆将许可证拍卖,收入上缴国库,不让少数人发洋财。这话貌似有理,其实使不得,因为这样一来,岂不是将“无价”的许可证炒卖合法化了吗?再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谁能保证拍卖以后不会再来一次“二次炒卖”?
[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