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汽车动态 / 业界评论
从美国汽车看中国出路

出处:pcauto
责任编辑:bear

[02-7-26 9:10] 作者:祝惠春/经济日报


  其二,有助创新文明的宣扬。

  克莱斯勒首席执行官认为:“如果每个人都在进攻,而你在防卫,你就输了。”因此,美国汽车制造商从欧洲对手那里挖来炙手可热的设计师;对设计学校里的毕业生们支付可观薪水;在发展新车型方面,给予设计师们和营销人员更大的权利。同时,发展新车型的方法也在改变。他们尽可能把压力转嫁给零部件供应商;分享更多的平台和通用件。在一辆车制造之前,他们就聚焦如何绞出浪费和消除缺陷。这样不仅提高质量,每辆车上还节约上百美元。“当我们创新的时候,我们变得更加有效率。”福特首席执行官认为。 

  其三,消费者是大赢家。

  通用前总裁曾吹嘘,通用为每一个钱包和每个人造车。他的话也许可以描述2002年的美国汽车业。不再仅是轿车、房车、小型货车,明年将有65种新车型推出。此外,汽车将更便宜,配置和技术在提高。自1980以来,汽车的可靠性提高了77%。1987年,通用每一百辆车有180个问题,而丰田有127个问题,2002年,在一个重新调查中,通用降到130个问题,而丰田是107个问题。

  对于消费者,这是好消息。对于汽车制造商,则代价昂贵。因为即使利润缩小,也必须保持产品线的新鲜。虽如此“本质上说,是消费者决定谁兴旺发达,谁出局。”所有的混乱对于底特律来说,也是一个绝好机会。汽车产业正在彻底改造它自己。幸运的是,这发生在一个将有更多消费者的年代。尽管底特律不得不接受手中份额缩小的事实,但是,整个产业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馅饼将更大,这对每个人都是好消息。 

  对中国汽车的启示

  看到美国三大公司的悲欢,不由人想到中国汽车的沉重。中美两国国情不同,汽车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同,但若借此能够增加对汽车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则也许能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前路有更清楚的展望。

  中国汽车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从举全国之力发展汽车,到走向开放,选择合资,有坎坷,有欢乐,更有不可承受之重。20年来,我们走的“以市场换技术”之路,有得有失。在今天入世后的竞争日烈时代,外资强烈要求渗入中国市场深些、再深些;而我们自己也想发展快些、再快些。

  但是,国家利益和产业利益如何协调?市场和消费者的利益与企业发展的利益如何协调?这些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美国汽车工业的沉浮,鲜明地表现了当今汽车工业早已成熟,汽车市场也已全球化的不争之实。融入国际市场,当是我们不二的选择。但是,如何融入?中国汽车工业往后怎么走?有人说,当今赢者通吃的全球化时代,后起者想独立发展,“非不为,实不能也”,不如“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早放开合资企业的股比限制,积极融入世界市场;有人则说,这是投降派和败家子的托词,把支柱产业轻易放弃掉,不怕愧对后人?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独立发展之路,要知道,全球化对于发展中的国家并不是什么福音。孰是孰非?恐怕有待实践的检验。

[上一页] [1][2][3]



相关文章:

汽车搜索
栏目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