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经营报》报道:两年前一个炎热的下午,日产汽车公司在北京紫玉山庄搞了一个进口“阳光”试车会,在那次试车会上,尚未摆脱经营困境的日产透露出想在中国生产“阳光”的梦想,地点是在武汉或者广州;一年以后的2001年7月,在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鼓励下,“阳光”项目扩大成了全面合作方案,2000多人参与其中;2002年9月19日,东风和日产用白纸黑字宣告:我们的合作将是全面和长期的,东风把最后的家底都押了上去。此时,距离号称来中国最晚的一汽丰田签字仪式只过了14天。两个最晚的访客———丰田和日产,无意中突然发现:彼此都
是新生,又都是对手。
合资:丰田优势大 日产算得精
东风老总苗圩说:“在向神龙和本田发动机项目注资后,这是东风的倾囊而出了”。由于没有现金,东风是用现有的设施和有形无形资产注资,似乎东风是赚了便宜,但实际上,也有人认为是日产赚便宜。用日产CEO卡洛斯自己的话讲,“东风项目接近于日产去年底向美国密西西比工厂的增资行动,那个项目累计投资是13亿美元。”13亿美元是多少,相当于100多亿人民币,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让日产对自己钟情的中国项目掏这点钱应该不太困难。还有一位嘉宾则在现场嘀咕:“东风把家底拿出来,估个85.5亿的价;日产再用同值的美元注资,怎么有点儿一个买一个卖的味道?”
卡洛斯在现场的一句话也许能从表层上解答这个疑问:“现在中国的产业政策就是这样,50%不能再多了,我们不能有非分,或者说是非法之想。”既然是50%,东风把自己的资产拿来折价注资,既显示破釜沉舟的决心,又省了钱;日产用相同的钱把东风原有的资产买来也比较省钱,大家算来算去,可能觉得还是这种方式最为精益,不过与一汽丰田合资个案相比时,这种一方只出钱,另一方则一分不出的方式看上去有些另类。
在前者的合资盘子里,丰田把累计投资额都算好了,为的是对一汽方面此前的牺牲做个安慰,毕竟一汽已经花大价钱搞掂了天汽,替丰田解决了不少遗留问题,光买华利就用掉15个亿(一汽人士语),丰田只好在此基础上用更大的一笔钱来坚定双方的信心。这样一来,丰田在气势上就比日产明显占优;但另一方面,日产的精算师把初期生产成本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考虑了,苗圩也说:“如果要讲和一汽丰田的不同,就是我们利用了现有的设施和已经合作的产品———风神”。不过,这并不能说明丰田不想这样做,只不过在没有更多生产合作历史的前提下,只能通过资产运作方式拿来天汽的产品,再把红旗的设施利用一部分。
生产:丰田载重车稍弱 日产豪华车难说
丰田的豪华轿车在中国卖了三十年,日产的“平头柴”货车在中国也卖了十几年,二者的独特优势彼此间都很清楚。
轿车方面,丰田有皇冠、凌志和世纪,日产只有传统的无限;一汽红旗是惟一的国产名牌豪华轿车,东风则此项空白,二者的比较不言而喻。但在具体的竞争上,日产也不是没有胜算,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略带戏剧性的细节,就是包括红旗旗舰在内的市场上的一大批红旗改型车,都搭载的是日产的发动机。丰田在改造红旗的时候,恐怕第一步就是赶快掀开发动机罩,把日产发动机换成自己的VVT-i发动机。
[1][2]
[下一页]
|